生態修復要注意細節
【谷騰環保網訊】近期,筆者對環太湖區域的生態保護修復情況進行了調研,深刻認識到生態修復長期性、艱巨性和反復性的特點。因此,生態修復中的細節尤其重要,否則不僅修復效果達不到預期,修復成本增加,不當的人為干預甚至會造成新的環境破壞,使得生態可持續性得不到保障。
科學評估抓住關鍵細節。生態修復是一項系統工程,因此更要通過科學評估抓住其中的關鍵環節,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。一要搶時機,太湖研究站通過遙感監測和動力模型實現對藍藻水華預警,提前做好應急準備,遏制影響蔓延;二要顧全局,高度注重生態要素關聯與生態過程耦合,太湖水環境綜合管理辦公室每年按照一定的保留比例對太湖蘆葦、濕地植物制定科學的輪割方案,避免對候鳥棲息、植物繁殖造成負面影響;三要可持續,保障生態修復工作的安全和環保。例如,在處理污染物時,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,防止二次污染產生。
規范流程落實實施細節。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標準來進行生態修復工作,可以確保工作的可計劃性和可控性,減少失誤和風險,達到理想的修復結果。此外,規范流程的實施也有助于讓各環節之間的協調和銜接更加緊密,減少信息錯亂和溝通誤差,從而提高協作效率和工作質量。例如,水生植物維管是太湖生態修復的重要環節,是打基礎、利長遠的基礎工作。為做好這項工作,蘇州市吳中區每年都會制定明確的方案和步驟下發給各鎮(街道),這些方案和步驟包含容錯和創新機制,兼顧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,在每年的修復過程中不斷適應貼合環境現狀,最大化提升環境改善效率。
監管機制保障細節成效。生態修復項目公益屬性強、耗資大、周期長,需要建立生態修復的評估標準和指標體系,定期監控生態修復效果。一方面,可以及時糾偏。生態系統非常復雜,在解決區域性生態環境問題時,已經積累的研究儲備和經驗可能無法解決所有問題。定期的監管監測可以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,防止出現耗費大量資金和時間周期的后果。另一方面,可以優化調整。生態系統處于動態變化中,監管機制的建立不僅可以規范和規避風險,也可以推動技術的應用和創新,促進生態修復技術不斷優化,以確保生態修復實現常態化常效運作。
生態修復需要長期堅持,尤其需要注意細節,并將細節把握和管控工作貫徹到整個生態修復過程中,才能夠保證修復效果、產生穩固成效、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作者單位: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(現掛職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生態環境局)

使用微信“掃一掃”功能添加“谷騰環保網”